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中醫名家樊正倫訪談系列

【ZT】中醫名家樊正倫訪談系列
http://www.zhongyimingjia.com/thread-39221-1-2.html
[b]中醫名家樊正倫訪談系列[/b]
生活處處有中醫---中醫名家樊正倫訪談系列 之 一
文:田原
“平心堂”外送藥劑的棉布袋子上,印著這樣一句忠告:有病不可亂投醫。簡單,卻用心良苦。
在此,感謝張曉彤堂主,他促成這次和樊教授的對話。也想對他說:許久不見,他的樂觀與爽朗沒有變;對中醫前途的悲觀、憂心也沒有絲毫減少。用他自己 的話 說:守著“平心堂”裏面的中醫寶藏,冷眼觀看世間起伏……我試著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張曉彤,因為有“平心堂”,因為有醫德、醫術高明的大醫,張曉彤心裏有 底,中醫這條路,別人走不通,他走得通;別人走的彎彎曲曲,他一會走得悠遠、綿延……
一到晚上了,自然界的陽氣不足了,你自身的陽氣也不足了,吃進去以後,它不會化生成氣血了,代謝不出去,就成了多餘的產物,中醫叫“痰濕”,歲數大一點你會發現,晚上如果吃得特好,吃了肉,早上起來就會有痰,這痰從哪兒來的,就是代謝緩慢的結果。
田 原:這幾個月我的血壓一直不穩定,忽高忽低,教授給我瞧瞧。(笑)
樊正倫:您多大年齡了?
田原:42歲。
樊正倫:哦,42,你想想,女同志是7年變一回,7歲、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42歲正是它變化的階段。42歲三陽脈衰於上,就是它整個生化能力弱了,月經的整個量變少了,整個生理情況逐漸出現了陰虛於下,氣浮於上。
這 時候您還真不能吃降壓藥,為什麼呢?因為這時候女同志從42歲到49歲這個階段,我們大家說的更年期是什麼?就是隨著精血——因為女孩子是以血為主—— 她到了這個年齡,血越來越弱,發為血之餘,一方面鬢角白髮出來了,一方面下面的血弱了,血虛於下,氣浮於上,陰陽不平衡了,隨著血越來越弱,全身要進行一 次全新的組合。這個時候,就必然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指標改變。
人一生中就兩次組合,第一次是青春期的組合,女孩子14歲,男孩子16歲,這一時期他(她)們的氣血越來越旺盛,全身臟腑進行一次組合,這個組合是為了適應青壯年的狀態。而他們的第二次組合,是為
了老年作準備的。
田 原:所以說女性到了這個階段就是所謂的更年期。
樊 正倫:對。每一個人都不一樣,基本上她是以49歲為中心,有的人呢,就會早一些,先天的稟賦不一樣,這要問問您媽媽,她什麼時候沒有月經的?這個呢,跟遺 傳基因有一定的關係,因為我們在臨床可以看見,有的人在四十一、二歲,四十二、三歲她就閉經了,有的五十四、五歲了,還有月經來呢。但從您現在突然出現的 這種改變,我個人認為,跟你的年齡,和目前的生活,工作狀態有關係。需要調整。
田 原:明白了。掌握規律,調整狀態,借勢發展。就這個思路來講,當下好多女孩子,僅僅二十幾歲就出現了閉經的問題,一定跟血有關。
樊正倫:對呀。那都是餓出來的,十有八、九是減肥減出來的,除非有什麼慢性疾病,就是我們說的肺結核之類的消耗性疾病,如果各方面都正常,大部分都是減肥減出來的。
人 是依靠五穀滋養的,那你老不吃五穀……我曾經看過一個小女孩,一年不來月經了,來的時候臉色就像白骨精一樣,就是剛才說的,減肥減出來的,結果怎麼辦?我 就用的什麼呢,用的是黃芪健中湯,黃芪、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飴糖,吃了一年,月經來了,小臉紅撲撲的了。(笑)為什麼?就是她血的生化沒有 源泉,脾胃是氣血生化的源泉,你老不給它穀物的滋養,它脾胃生化不出血來,她不閉經怎麼著?所以我覺得這些疾病吧,飲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田 原:古語說的好:民以食為天。這吃呀,的確是文化與智性的體現,多吃少吃,什麼人吃什麼東西,種種狀態,唯有規律和度為美,以和為貴,所謂過猶不及,就如一把鋒利的雙刃劍。
我們在這裏還要請樊教授給女孩子一些忠告,長期閉經之後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
樊 正倫:儘快衰老,甚至你命都保不住。因為女孩子在這個經期中,為什麼叫月經,我們古人叫“月信”,就是月亮呀,一圓一缺的規律。她是象徵著你正常的生命 規律。所以女孩子來月經的時候,是天上最黑的時候,因為它的血在下行;在兩次月經中間的時候,是月亮最飽滿的時候,女孩子在兩次月經中間的時候,她情緒特 好,世界特美好,要來月經和月經中的時候,世界特別黑暗,月亮沒了。(笑)她就是這樣的心理狀態啊。
田 原:世人覺得中醫怎麼離我們這麼遙遠呢,其實今天咱們這麼一談,博大精深的中醫學離我們的生活多近呀,真是無時無刻不中醫啊!
樊正倫:其實我們生活當中天天都在用它,就是不知道它是什麼,我們的祖先留下了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不是一句空話,只是因為我們的歷史太悠久了,我們今天都不知道我們的古人是怎麼活著的了。(笑)。
田原:妙,實在是妙!因為我們走得太遠了,已經忘記了我們是從哪里來的了!(笑)。

中醫名家樊正倫訪談系列之二
生活處處有中醫---中醫名家樊正倫訪談系列 之 二
文:田原
差之毫釐,繆之千里。我個人認為,如果讀現代醫學的書,那要向2010年進軍;如果讀中醫書,必須向負2010年進軍。不管讀哪一本古籍,必須回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中去讀,你才能夠瞭解它的本意。如果你用一、兩千年以後的思維去看待古人,你會不知所云。
田原:聽張主任介紹,您遍讀古籍,無人能敵。(笑)幾十年的行為就是看書,出書,看病。可是據我們瞭解,從1989年到2005,您一直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工作,先是總編室主任,後為古籍編輯室主任。一直到您退休。這好像和您現在中醫專家的身份不太連貫。
樊正倫:(笑)看來你們這個情報不太全面,確切來講,我首先是個醫生。我在出版社的時候,是白天看病,晚上讀書,而且幾十年從來沒有離開過臨床。
田 原:慚愧。(笑)聽說您讀過的古籍有上千本。包括現在我們知道的,看到的,中醫藥大學學生們學習的《黃帝內經》、《傷寒論》等等。
樊正倫:對。但是不同在於:孩子們學的,都是經人翻譯成白話文的東西;而我讀的更多的是原典。
田 原:對您影響最大的是哪部經典?
樊正倫:第一個就是《黃帝內經》。因為《黃帝內經》上講天、下講地、中講人,講了作為一個中醫醫生應該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和什麼樣的方法論。
對於我來說,《黃帝內經》中最好的讀本,應該是唐代王冰注釋的《黃帝內經?素問》。王冰是唐朝中葉人士,距今已經一千多年了,王冰注釋過的版本又經過宋代林億的校正,我感覺呀,讀《黃帝內經》如果不讀王冰注釋過的版本,恐怕很難理解古人的思想。
田原:在理解上會相差很遠嗎?
樊正倫:差之毫釐,繆之千里。我個人認為,如果讀現代醫學的書,那要向2010年進軍;如果讀中醫書,必須向負2010年進軍。不管讀哪一本古籍,必須回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中去讀,你才能夠瞭解它的本意。如果你用一、兩千年以後的思維去看待古人,你會不知所云。
中醫說:一文必求其確,一義必析其微。讀中醫古籍必須要瞭解這些文字當時的歷史背景與含義。每一個詞,在那個時代的真正意思是什麼?“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如果你以今天的思維去理解古人的很多意思,常常是陰差陽錯。
所以要讀懂中國古代的書籍,首先必須對中國古代的文化、歷史有一個深刻的理解。否則皓首窮經亦枉然。
田 原:也就是說,錯誤地讀了與正確的讀懂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境界,何況讀這種書是為了治病活人,絕對不可妄讀。陶淵明讀書尚言: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句話,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了讀書人的深度與讀書的境界相得益彰!
如此看來,樊教授不僅享受了讀書的妙境,還用於濟世活人之偉業,豈不是快哉人生!
樊正倫:從我學習中醫那天開始,我首先想到的是:做一個濟世活人的好醫生。所以即使到了出版社呢,我也不想當書生,因為只會讀書不會看病,你就只能當書生不能當醫生。

中醫名家樊正倫訪談系列之三
生活處處有中醫---中醫名家樊正倫訪談系列 之 三
文:田原
一個圓圈中沒有劃一條直線,而是劃了一條等分的曲線,這就是我們中國最古老的圓——太極。這邊一個黑點兒,那邊一個白點兒,這叫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把這個圓圈拉長了,就是“一”。
田 原:中醫學是一門很古老的學問,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繁衍昌盛離不開中醫,它的臨床實踐是勿庸置疑的。但是中醫為什麼能治病?中醫到底怎樣治病?我想很多人說不明白。您能說明白。(笑)
樊正倫:我覺得,以我現在的理解可以說明白。(笑)
我 們用最簡單的話講,現代西醫學看的是病,中醫學看的是人。這是根本區別。西醫學所看到的病,是用什麼來做參照係數呢?是檢查指標。不管是感冒還是其他疾 病,西醫都要通過檢查,來確認你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病理改變。那麼中醫看病拿什麼來做參照系呢?是天、地、人。因為中醫研究的不是病,而是人的生命規律。
人從哪兒來?人不是上帝捏出來的。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當宇宙沒有形成之前,世界混沌無面目,但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沒有零這個概念,“一”最初就是由一個點兒發展來的,這個點兒是什麼?就是太極。
今 天我們所看到的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它最原始的時候,是一團“氣”,這個“氣”是陰和陽結合的有機物質,而且不斷的運動,古人所說的“太極”,圓圈中沒有 劃一條直線,而是劃了一條等分的曲線,這就是我們中國最古老的圓——太極。這邊一個黑點兒,那邊一個白點兒,這叫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把這個圓圈拉長了, 就是“一”。它是以黑白兩個魚形紋組成的圓形圖案,俗稱陰陽魚。太極是中國古代的哲學術語,意為派生萬物的本源。太極圖形象化地表達了它陰陽輪轉,相反相 成是萬物生成變化根源的哲理。太極圖形展現了一種互相轉化,相對統一的形式美。它以後又發展成中國民族圖案所特有的“美”的結構。如“喜相逢”、“鸞鳳和 鳴”、“龍鳳呈祥”等都是這種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組成生動優美的吉祥圖案,極受民間喜愛。
“一生二”,是由於這兩個點不是孤立的、靜止的,在陰氣和陽氣的不斷變化中,逐漸形成了“二”——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光有“二”還不行,火星上也 有天、 有地,為什麼沒有地球上的生物?因為他沒有“三”。“三”是什麼,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就是地氣和天氣之間有一個運動著的氣,我們大家管他叫做“運 氣”,這就是“三”。而人是運氣的產物,我想應該這麼去理解。
“三生萬物”,現代西方醫學也在談,但這是他們所謂的生物醫學。我說西方人對生命的認識離東方的認識還差的很遠。不信你去看一看,動物園裏的猴子、 猩猩、 狒狒,它們都屬於哺乳動物,它們的生理、心理跟人都很接近,但它們不是人,它和人之間的區別是什麼?“人得天地之全氣,物得天地之偏氣”。在自然界中只有 人能反過來認識天和地,那猩猩、狒狒、猴子誰能反過來認識天和地嗎?它們得的都是天地間的某一種偏氣,而人得的是天地之全氣。
田 原:正所謂人為萬物之靈。
樊正倫:對。正是因為人是主體,他才能把天地間最精華的東西集中體現出來。也正是因為這點,什麼犀角、牛黃、鹿角、虎骨……全可以作為中藥。“人法 地,地 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反過來說,人既是天地的產物,就不可能跳出天地這個圈兒,所以人也不要奢望長生不老,那是不可能的。
田 原:有哲人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其實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無時無刻不在受天地的制約。
所以回過頭去,看幾千年的中醫,就是把大自然中的人與動植物的關係,人與自我的關係看清楚,擺正,達到和諧。
樊正倫:對。和諧自然,和諧與他人的關係,進而和諧社會。(笑)

[ 本帖最後由 mayavati 於 2008-8-26 23:52 編輯 ]
中醫名家樊正倫訪談系列之四
生活處處有中醫---中醫名家樊正倫訪談系列 之 四
文:田原
綠豆的皮是綠的,其性是甘、寒,它有清熱的作用。綠豆的裏面是黃色的,黃色本身就具有補脾胃的作用,加糖和鹽,是因為腹瀉最怕的就是脫水,到了醫院不就是掛糖鹽水嗎?(笑)因為腹瀉的同時會帶走了大量的鹽和糖,人體就會缺水,所以就得攻補兼施。
田 原:以和為貴,說得真好。咱們中醫是和諧社會的典範。樊教授給我們講講個案?
樊 正倫:其實我的每一個患者都是這麼個治療過程。我給你舉一個小的例子,2000年,北京很有名的一次小學生集體食物中毒,我女兒回來以後就跟我說,我們全 校四百多名學生,只要中午在學校吃飯的,全部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腹痛、腹瀉。我就問她,你怎麼樣?她說我也不行了,我也開始拉肚子了。我一量體溫三十七度 五,我說這麼著吧,爸爸不給你開藥了,我給她煮了一鍋綠豆湯,裏邊加一點兒糖,加一點兒鹽,然後呢,我說你從現在開始,渴了就喝湯,餓了就撈豆兒吃 (笑)。然後呢,晚上七點到十二點,她發燒,三十八度五,她的老師也來了,問我你怎麼不送她去醫院?我們家住北京站,我就跟她老師說:你看看我們家附近的 協和醫院、同仁醫院全住滿了,四百個學生同時住院。另一方面我怕交叉感染,我就是大夫,你別管了。
從頭一天晚上七點放學,到第二天下午三點,她一共瀉了十一次。一直到第二天下午三點,體溫正常了,不拉稀了,用的是什麼?就是綠豆湯加上點兒鹽和糖。
田 原:綠豆具有很強的解毒作用,用鹽和糖防止脫水?
樊正倫:對呀。因為綠豆的皮是綠的,其性是甘、寒,它有清熱的作用。綠豆的裏面是黃色的,黃色本身就具有補脾胃的作用,加糖和鹽,是因為腹瀉最怕的就是脫水,到了醫院不就是掛糖鹽水嗎?(笑)因為腹瀉的同時會帶走了大量的鹽和糖,人體就會缺水,所以就得攻補兼施。
綠豆肯定殺不死細菌、病毒。但是它的作用是什麼?我們知道食物中毒,在體內反應的是一種濕和熱,以熱為主,所以她才會不斷的拉稀,這個細菌才有發展的空間,綠豆是清熱的,能夠改善她體內的狀態,讓她別熱了。(笑)
田 原:綠豆的皮兒是清熱的,綠豆的瓤是健脾的,糖和鹽能補充水份。好一個藥食同源。
樊 正倫:我的女兒就這麼喝了一天。上學以後,孩子們全部要去化驗,看看還有沒有細菌(笑)。我說你去化驗吧,結果我女兒一化驗,敵人們沒有了。那個學校食物 中毒以後呢,放了七天假,我的女兒就病了一天,也不燒了,也不拉稀了。玩兒了六天。別的孩子全都去打點滴去了,打了七天點滴。
田 原:說到打點滴的孩子,就想起那些反復感冒的“複感兒”,大多數父母不知道原因。真想讓更多的家長看到這個訪談,看看離開西藥,咱孩子的病也能痊癒!
樊正倫:我們在臨床上 看到很多小孩兒,小時候一得病就是打點滴,使用了大量的抗生素,其結果是什
麼? 感染反復發作。還有就是抗生素對腸胃的影響非常大,你看寫的那些副作用,不是肝受影響就是腎受影響,得慎用。但是我們現在沒有辦法,孩子只要一感冒,不管 有用沒有,就把孩子送醫院去了,送去以後西醫就是把點滴掛上,孩子明明是病 毒感染,有的醫生也要給掛上抗生素,為什麼?他告訴你要預防繼發感染(笑)。
我女兒十八歲了,今年上大學了,她從小到大,從來沒有打過點滴,因為我是中醫。我自己也沒打過,不吃西藥。有病就吃中藥,從來就如此。

中醫名家樊正倫系列訪談之五
雖然爸爸、媽媽給了你一罐很充足的元氣,如果你的閥門開得很大,你的壽命就很短;如果爸爸、媽媽只給了你半罐氣,但是你使用得很節約,你的壽命就會很長。
田原:怎樣理解“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
樊正倫:一個人不是爸爸、媽媽使你活多少年,你就能活多少年,在他生、長、壯、老的過程裏面,外受風、寒、暑、濕、燥、火自然氣候的異常變化,內受喜、怒、憂、思、悲、恐、驚的七情變化,這兩方面的問題常常會造成人體全氣的不平衡,使人不能頤養天年。
田原:“元氣”也可以理解為腎氣嗎?這是父母先天給與的。
樊正倫:對呀。父母給你的元氣,這是先天的,如果後天不用穀物來補充的話,人就能活七天,這些元氣只夠維持七天的生命。而這些穀物是為了減少元氣的消耗。如果天天都正常的飲食起居,人類的最高壽命應該是120歲。
先天的元氣需要不斷有後天的水穀之氣、呼吸之氣、自然之氣來補充。這就是《黃帝內經》裏面講的“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所受於天,這個天是誰?就是生你、養你的爸爸和媽媽。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這是你元氣的整個概念。
田原:但是如果父母給的就不夠呢?就會因為稟賦不夠,而得一些先天疾病,或者體質羸弱?
樊正倫:對呀,人說母壯則子肥。如果爸爸、媽媽身體都非常好,你的元氣就會像一個新罐裝的煤氣罐一樣,非常充盈;如果父母體質不好,那麼給你的元氣就不足,就像有時候,你從煤氣公司取回來的半罐氣。
可是,雖然爸爸、媽媽給了你一罐很充足的元氣,如果你的閥門開得很大,你的壽命就很短;如果爸爸、媽媽只給了你半罐氣,但是你使用得很節約,你的壽命就會很長。
田原: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感覺平時身體特別好的人,反而很難長壽,那是因為他自覺自己很棒,而忽視了必要養護;那些看上去很羸弱的人,卻很長壽,因為他知道小心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有點問題都會引起注意。
樊正倫:因為元氣是一個定數,元氣耗盡的那一天,一定是你離開世界的那一天。當一個人的元氣耗盡的時候,就算拿人參堆著他,他也活不了。這就是我們中醫的基本理念。那麼,醫生幹什麼呢?
一個人落生以後,在他生命的全過程中,由於他會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就必然使得他的元氣要被不斷的消耗。那醫生的責任是什麼?中國古代有句話,叫“治病救不了命”。這句話怎麼理解?醫生的責任就是把你元氣的消耗降到最低,這就是大夫!
田原:很多腫瘤患者到了晚期的時候,也是因為元氣過度的被耗掉了。如此說來,我們可以避免很多疾病,一定是從你的生活方式與行為準則入手。
樊正倫:對。說起癌細胞對於我們人體的影響,舉個例子來說,就像我們的社會環境,好人和壞人是相對存在的,“水至清則無魚”,水過於清澈的時候連魚 都養不活,(笑)那麼當社會秩序很正常的時候,有幾個毛賊沒關係,他不會興風作浪,因為你的整體狀態是好的,足以控制這幾個毛賊,不讓他們發展起來。反 之,整個社會秩序都亂了,員警全變成小偷了,那壞人就會發展起來,當他發展到一定程度,社會就大亂了,我們說的癌症也就表現出來了。
這個問題應該怎麼去看待呢?現代醫學不管用化療、放療、手術……不管用任何藥物和手段,只要能殺死癌細胞的,都能殺死正常細胞,就像子彈射出去能夠打死好人也能夠打死壞人一樣。所以很多做完癌手術,或放療、化療的病人,甚至比不做手術的病人死得還快。
田原:手術或者放、化療是西醫的常規手段。顯然是不得已而為之。
樊正倫:對。癌細胞是殺死了,同時,大量的正常細胞也被殺死了,造成病人整體機能低下。
田原:這時候就像一個社會的正常秩序被打亂了,偏差叢生。其實,好人和壞人是相對立而存在的,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規才是。我們似乎到了這樣 一個時代:更多了對名利與物質的追逐,反而對身體極端漠視與淡忘,我覺得,對身體的無視,其實就是對生活本身的放逐。因為離開身體的存在事實,去奢談人之 外的一切,都是毫無意義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用中醫的思維看待人生,看待身體與自我的話,每個人都會擁有智慧與健康。(笑)人呢,非常需要理性的,科學 的養生之道。
樊正倫:對。咱們先不說養生,先看西醫是怎麼看“病”的。感冒了,到醫院去查,西醫所有檢查手段的目地是什麼?他要找,到底你這個疾病是由於細菌造 成的,還是病毒造成的。當他找到了是誰製造的混亂,他還要回過頭去看看:武器庫裏有沒有能殺死細菌或者病毒的武器,如果有殺死它們的武器,西醫就覺得有辦 法。
其實我們現在去醫院所做的一切檢查,都是在找:薩達姆在哪兒?本?拉登在哪兒?用句簡單的話講,就是要找到致病的因數是什麼?這是現代醫學的一種基本思路。西醫認為把製造混亂的物質殺死了,一切問題就解決了。其實事物並不是那麼簡單。
我們知道,大自然給人生命的權利,也給了所有細菌、病毒同樣的權利。存在就是合理的。這個致病因數在你這兒是致病因數,但是在整個大自然的環境裏, 它一定有它的作用,如果它一點作用都沒有,用不著人類消滅它,大自然就把它消滅了。比如愛滋病病毒,在人這兒,它是病毒,在大自然這個環境裏,它一定有它 作用的一面。
田原:我們的確應該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很多疾病——如果你體內的環境有利於這種物質生存,它就在人體裏致病了。
樊正倫:對。再說乙肝,為什麼有的人得乙肝,有的人不得乙肝呢?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條件。不信,我們一起到醫院去檢查,我們每天不管坐小車還是坐公共 汽車,我們身體裏什麼樣的細菌都能找到,只要身體存在,細菌就一定存在。為什麼不得病?因為我們沒給它發展的環境和條件。因為只有你給了它發展的環境和條 件,它才能在你這兒找到生存和發展的土壤。
我們的祖先偉大在什麼地方?借用佛家的一句話:“因緣相合則為果”。致病因數不管是細菌、病毒還是癌細胞,它是客觀存在,這就是因,得病是結果。那麼因和果之間一定有一個條件,這就是佛家講的緣。(笑)
田原:因無緣不成果。(笑)
樊正倫:這個因可以存在,但是如果你不給它條件的話,這個結果不會在你這兒發生。很多人認為中醫不科學,因為中醫不知道這個病是病毒引起的還是細菌引起的,那他怎麼能把這個病解決呢?
中醫是什麼?中醫治病是從“緣”入手的,是從條件入手的。
中醫認為,在正常情況下,“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就是當你處在一個很平衡的狀態下,致病因數在你這兒找不到條件,只有當你的環境被打破,你這種狀 態被打破,給了致病因數條件的話,好了,它就從十到變成一百個,一百個變成一千個。到一千個的時候,你就沒辦法了,你就病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我們能看到,中醫學所有的藥物,中醫整個治病的過程,是用藥物的偏性去糾正人體的偏性,也就是說我用藥物的偏性把你被打破的平衡調整 過來。當人體的平衡被調整過來了,那你癌細胞又耐我何呢?它就沒有辦法了,因為我這兒不再給它發展的環境和條件了。當把這個條件調整過來,那它自然就從一 千退回到一百個,再從一百個退回到十個,你們倆又開始重新的和平共處了。這才是中醫治病的根本理念。(笑)
中醫名家樊正倫訪談系列之六
生活處處有中醫---中醫名家樊正倫訪談系列 之 六
文:田原
西 方人用兩隻手吃飯,我們中國人用一隻手吃飯。筷子給你的時候,叫一雙,這叫“道生一”,用的時候必須一分為二,這是“一生二”,“二生 三”,什麼是“三”?動者為陽,靜者為陰,一陰一陽為之道,兩根筷子這麼一動,什麼芹菜、韮菜、花生米……,你全夾撿起來,這就叫“三生萬物”。
田 原:現在有很多成年人是“塑膠體質”,女生林黛玉,男生腎虛,臨床上這樣的病人也不少吧?
樊正倫:經常有。你比如說現在到了秋天了,有很多人感冒以後就反復的咳嗽,甚至三、四個月都好不了,而且極易感冒。中醫講肺主皮毛,就是當我們一呼 一吸時,我們的毛孔也在一張一合,也要呼吸。所以在感冒的時候,不管是風寒感冒還是風熱感冒,實際上是毛孔的呼吸受影響了。
毛 孔一張一合的時候,也把體內的熱量散出去了,把水分散出去了;當你得了風寒感冒的時候,也就是毛孔合多於開的時候,體內的熱能就散不出去,水分也散不出 去,都壅滯在裏邊了。當它散不出去的時候,你打了抗生素,它不能解決毛孔的開合啊,它只能解決你是細菌還是病毒,而且是病毒的話,你打抗生素也沒有用。
中 藥解決的是什麼問題?中藥是恢復毛孔開合,讓毛孔的開合恢復到正常的狀態,這就是中醫說的肺主皮毛。有很多病人,感冒之後打了抗生素就不發燒了,各項檢查 都很正常了,就是咳嗽不止,為什麼?因為他的毛孔開合還沒恢復,熱邪和水分都壅滯在肺裏面了,中醫把它叫做肺熱喘咳。我們用中藥的時候,其實我們常常用 的“止嗽散”,裏面百部、桔梗等幾位藥,恢復的就是毛孔的開合。
田 原:每年入秋以後有很多這樣的病人,您用的都是這個方子?
樊正倫:對呀。就是“止嗽散”原方,它是清代名醫程鐘齡的方子。
田 原:原方上還要做一些加減?
樊 正倫:我是用“止嗽散”加上小柴胡湯,效果非常好。小柴胡是什麼?是調暢氣機的。小柴胡湯裏面有柴胡的升與黃芩的降,咳嗽的時候,實際上是氣血壅滯,那麼 首先得讓氣機活動起來,“流水不腐,戶樞不蠧”對吧?它通暢起來了,再讓肺的升降正常了,肺本來就是主宣發與肅降的,要讓它的升降正常。如果肺裏面已經有 痰了,再加一點栝蔞、半夏這些去痰的藥,就是去有形之邪的藥,那他就好了。而且都用不著吃七付,五付就好。
田 原:是根除嗎?
樊正倫:去根兒,兩、三個月咳嗽不好的病人用了這個方子就好。
田 原:和您對話,越發覺得中醫並不像很多人想的那麼難,那麼複雜。真如您所說,中醫治病,治的是人,是人的狀態,而非一症一病。說到狀態,咱們看現在腫瘤患 者越來越多,我覺得與現代人的生存狀態有關。壓力大、欲求多,可以說狀態已經偏頗了。曾經有一位專家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他說得病了,就像走在平衡木上的 人,失去了平衡,一條腿已經掉下來了……樊教授能不能給大家開個方子,或者告誡什麼的,能讓人們重新回到一種正常的、平衡的狀態?
樊 正倫:如果要找回一種正常的狀態,那就是咱們平心堂外面寫的那四條——順四時、調情志、節飲食、慎醫藥。您只要把這四條弄明白了,你就絕對沒問題。為什 麼?人在天、地氣交之中,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實際上人也一樣啊——春天,你的氣血從內向外走,夏天,氣血全到外面來了,一入秋,氣血就從外面向裏面 走了,冬天的時候,氣血都到了裏面,外面就相對不足。所以夏天的時候為什麼容易鬧肚子?不是因為細菌多了,是你的氣血全跑外邊來了,裏面是空的。我們的氣 血就跟外邊兒的樹是一樣的,夏天你看那樹上的所有營養都在枝葉上,根上就什麼營養也沒有了;到冬天的時候,所有氣血都到裏面去了,您外面就相對的不足了, 這時候人就容易感冒。人就生存在這樣一個自然界裏面,你不能違背它。
老 百姓有句話,說冬天不冷、夏天不熱遲早要作病。什麼意思?就是當夏天氣血都到外面的時候,它有一個作用,通過汗液把你體內多餘的東西排出去。冬天的時 候,我們中國人都講冬天要進補,這時候你吃點涮羊肉啊,吃點兒有營養的東西,為什麼?因為這時候氣血都到裏邊的時候,你吃了好東西,它能夠充分的運化,為 明年春天的生髮再做準備。看看我們的樹,到了冬天都要進行冬灌,為什麼?就是因為冬天的時候,要營養他的根部,冬灌以後,它就儲存了足夠的營養,為明年春 天做準備了。
冬天儲存了營養的同時,會產生很多多餘的產物,到了夏天,發汗的時候,正好把這些多餘的產物排出來。
但是我們現在是怎麼過冬、過夏的?冬天唯恐暖氣燒得不熱,夏天唯恐空調開得不大,你違背了四時的規律。《黃帝內經》講“順四時則生,逆四時則亡”。道理不是很清楚嗎?所以你要想少得病,第一點就要做到順四時,也就是尊重自然界的規律。
田 原:曾經有句老話叫人定勝天,這四個字甚至被當成很多人的座右銘,其實人還是要有所畏懼的。
樊正倫:當然。因為人是天地的產物,人不可能逃得出天地,這是祖先早已經告訴我們的。這點非常非常重要。
還 要非常注意飲食,我們的祖先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意思就是說五穀是養命的,人的生命不僅僅靠脂肪、蛋白質來維持,要靠無數具有生 命力的種子,不論什麼民族,哪怕是以肉食為主,他也必須吃糧食,不吃糧食是活不了的。為什麼?種子是什麼?種子是生命的延續呀。您看我們從馬王堆裏挖出 來的那個種子,已經上千年了,還能發芽,說明種子是有極強生命力的東西。現代很多人說我天天不吃五穀,我光吃菜,我就為了減肥,那就面有菜色了(笑)。
幾 千年來,中華民族是以纖維食物為主的民族,這和外國人不一樣。你看外國人吃飯,一手拿刀子,一手拿叉子,大叉子叉上羊肉一烤,刀子一割,小叉子一叉就吃 了。這是外國人的生活對吧?因為他以遊牧為主,他們幾千年的遺傳基因,對肉類的消化能力要比中國人強得多,幾千年來他們就是這麼吃出來的。
田 原:為什麼咱們生活水準越來越好了,身體素質反而越來越差,什麼心腦血管、癌症……患者越來越多?看來多數是吃出來的。
樊 正倫:因為很多人都忘記了咱們的祖先是怎麼活過來的。外國人吃飯用刀叉,中國人吃飯就是兩根棍兒。吃飯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兒,任何民族都一樣。西方人用兩隻 手吃飯,我們中國人用一隻手吃飯。筷子給你的時候,叫一雙,這叫“道生一”,用的時候必須一分為二,這是“一生二”,“二生三”,什麼是“三”?動者為 陽,靜者為陰,一陰一陽為之道,這就是“三”。兩根筷子這麼一動,什麼芹菜、韮菜、花生米……,你全夾撿起來,這就叫“三生萬物”。你要兩根筷子都不動, 什麼也叉不起來,兩根筷子都動,什麼也夾不起來。我們祖先把用筷子的傳統延續下來就已經告訴你了,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這就是老子說的“道”。
再看今天,拿著老祖宗給你消化纖維性食物的肚子,天天去消化什麼牛排啦、雞腿兒啦……(笑),或者不是天天吃菜就是天天吃肉,結果不是糖尿病就是血壓高。
飲食結構不是一代人能改變的,我想這是我們國人面臨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中醫名家樊正倫訪談系列之七
生活處處有中醫---中醫名家樊正倫訪談系列 之 七
文:田原
正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所以我治病從肝入手,尤其是慢性病,因為慢性病的形成,首先是一個氣機不通暢,尤其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疾 病,包括腫瘤。你看有的人很瘦,但是他不受補。因為什麼呢?如果這個水不動了,你往裏面扔的營養越多,它漚得越快!你首先得讓它的水流動起來,當水流動起 來了,哪兒不足,哪兒有餘就看得非常明白了。
田 原:真可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生命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恩賜,中醫是解讀這個萬物之靈的智慧,而現在,我們需要傳道者。樊教授當之無愧。
可我卻聽說您總在驕傲的“標榜”自己是一山野村夫?而無意做傳道學者?
樊正倫:(笑)我以看病為主,我給他們講課說,我不是教授,我也不是專門研究學問的人,我今天所回答的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在看病過程中,患者要問到的問題。你就得考慮,中醫可以治病,治好病,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怎麼治好的?很多人說不明白。
田 原:所以您就得多開壇,多講解,聽說百家講壇正在邀請您講中醫文化和養生。
樊正倫:就是。其實說不講,這些年也沒有斷了講,但我是醫生,我的患者太多,對我來說,能給患者看好病才是大事。
田 原:您在臨床上的治療理念是什麼?
樊正倫:我基本上是調肝入手。人法天地而生,肺呢,主一生之氣,就是人和天的通道,所以肺在五臟中屬天。你所有的營養來源於脾,脾是地,心是火,腎 是水, 天、地、水、火之間,運動著的是什麼?是肝,是風。因為只有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它才能夠正常的運轉,水氣上升,火氣下降,才能夠水火既濟。
所 以在治病的過程中,地氣不上升,天氣不下降,腎水不上升,心火不下降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調理它的氣機,正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所以我治病從肝入 手,尤其是慢性病,因為慢性病的形成,首先是一個氣機不通暢,尤其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疾病,包括腫瘤。你看有的人很瘦,但是他不受補。因為什麼呢?如果這 個水不動了,你往裏面扔的營養越多,它漚得越快!你首先得讓它的水流動起來,當水流動起來了,哪兒不足,哪兒有餘就看得非常明白了。
田 原:看來任何難題,首先要解決的一定是思路問題,思路決定出路。
樊正倫:我讀了這麼多中醫古籍,我發現找不到什麼是中醫學的定義,沒有一本書明確地告訴你。中醫學是什麼,它是以天人相應、天人同構的思想為指導,運用了《周易》的陰陽五行的象數理論,研究人體生命運動規律的一門學問。
中醫學就是這麼一門學問。這是我給中醫學下的定義。
最深刻的道理一定在最簡單的地方產生,我們有很多醫生啊,他給別人看病都可以,自己有病了,他趕快去打點滴,(笑),所以我就說了,不知道您是相信中醫,還是不相信中醫。
田 原:這事兒不足為奇,也難怪老百姓對中醫的療效產生信任危機。
樊正倫:有些老醫生,像岳美中等一些老大夫,其實他的思維過程,就是我剛才說的那個過程,他什麼病都能看好,隨手拈來都是藥,但是由於他所處的那個 歷史階 段,就是西方文化進來的時候,不讓他暢所欲言。就是說有些老醫生他不是不明白,他今兒說完這個治則,明兒就成了右派,他怎麼辦?他只能用辯證法這個圈去 套,所以我們的中醫理論,後來就變成了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什麼叫樸素的?就是不科學的。(笑)其實,它是一個更高層次上的科學。所以他在治療疾病的時 候,療效才那麼好。
現在很多中醫已經不知道中醫為何物了,他學的是術,他在術上做文章,不在道上求根本。中醫是什麼?是執形而上之道,用形而下之術的學問。道是什麼? 道是規 律,生命的規律。生長的過程,有它生命的規律,當它外受風寒的時候,就是生命規律受到影響的時候,醫生的責任就是要把它調整過來,不管是針灸,還是中藥, 說到底就是:以藥性的偏性,糾正人體的偏性,把人體被破壞的狀態調整過來。
田 原:的確,比如我們用“筷子文化”去解讀中國人的思維,就很簡單,明瞭。
樊正倫:對啊。“知其雄,守其雌。”我們的祖先本來就這麼智慧,要不五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怎麼這麼多人呢。(笑)

中醫名家樊正倫訪談系列之八
生活處處有中醫---中醫名家樊正倫訪談系列 之 八
文:田原
古人講氣聚則生,氣散則亡。用中國文化的觀點來說:構建整個自然界的一切物體,構成自然界萬事萬物的最小物質就叫做氣。
田 原:去年,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採訪您,那是我第一次聽您講中醫,我還把那檔節目錄下來了,2003年鳳凰衛視採訪您,就“人法天地而生”這個命題,您也談得非常精彩。今天再給咱們讀者談談。
樊正倫:人是頂天立地的,人體有九竅分佈,這兒叫人中。為什麼叫人中?是很有含義的。人在媽媽肚子裏的時候,是九竅不通一竅通;一旦落生,就是一竅 不通九 竅通。竅是什麼?是人的精氣和自然界交匯的通道。看看人的九竅分佈,人中以上的竅全是偶數,以下全是奇數,上面是個坤卦,下面是個乾卦,地在上天在下,這 是泰卦。是最好的狀態。
田 原:而天地交匯的地方就在人中這兒。
樊正倫:對。因為這是陰陽氣交匯的地方。
田 原:那我們就能理解了:人昏過去的時候,趕緊掐人中使他醒過來。使上下通暢?
樊正倫:對。因為人法天地而生,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地在下面,天在上面。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這時候它才能成為一個天地交泰的這麼一種狀態, 才能成 為一個生命的活體。從卦象來講,如果天在上面,上面是乾卦,下面是坤卦的話,這叫“否卦”,否,是不通的意思,當人昏倒的時候,是地氣不再上升,天氣不再 下降了,這時候掐人中,地氣上升天氣下降,你就醒了。所以人的九竅分佈啊,實際上就是法天地而生的。
田 原:這就是人哪,多神奇啊。
樊正倫:古人講氣聚則生,氣散則亡。用中國文化的觀點來說:構建整個自然界的一切物體,構成自然界萬事萬物的最小物質就叫做氣。這個“氣”,你到道 觀裏面 去看,它的“氣”字,上面一個“無”字,下面四個點兒,這是道家所說的“炁”,這個“炁”是個什麼含義呢,“無”不是不存在,而是你看不見,下面四個點兒 是什麼,四個點兒在中國古代是個火,就是有一團東西在不斷運動。
現代物理學把所有的物質分解來,分解去,最後分解的是什麼?是誇克。誇克是什麼?一團沒有品質也沒有重量的東西在那不斷地動。這和我們中國古代文化 中的 “氣”何其相似!誇克是一團看不見的東西,它是地中海的一種鳥的叫聲,天一黑它就 “誇克、誇克”地叫,可你根本看不見它,但是它存在。
那麼,那個道觀裏面的“炁”字兒是什麼,上面是個東西,你看不見,但是它有四個點兒,說明有一團東西在不斷地運動,它在不同的時空中,會形成不同的 狀態。 說到底,這種氣在不同的時空中,不斷地排列和組合——你有生命的時候,它的氣就是這麼一種狀態,你的生命停止了,氣散則亡,它以另外一種形式出現,你的生 命就結束了。

中醫名家樊正倫訪談系列之九
生活處處有中醫---中醫名家樊正倫訪談系列 之 九
文:田原
我們的中醫其實有很多這樣的方法,都是非常簡單的,這些方子它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調整和改善的是人的狀態。它起到了這個作用。你那個扳機,這個“機”不是機理,而是它那個開關,你把這開關一動,他就好了。
田 原:您剛才談的“筷子文化”真是有“道”(笑),而且好聽,第一次把您的“筷子文化”公諸與眾是什麼時候?
樊正倫:1999年,在北大給學生們講過。
田 原:北大的學生聽了是不是覺得很過癮?我聽說當時就有北大的好多學生說,看來我們都能學中醫啊!(笑)我們都想學中醫了……
樊正倫:實際上這個看似不經意的“筷子文化”凝聚了整個中華文明最核心的東西。而中華文化一些最深刻的道理一定能在一些最簡單的生活細節中看見。
中國文化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執簡馭繁,能用最簡單的道理把最複雜的事物給歸納起來。西方文化不是,他要把最簡單的東西不斷的變化,越變越複雜,最後複雜的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就踏實了,最後鑽到牛角尖兒裏面去了。(笑)
中 國文化不是,你看那麼複雜的宇宙,被歸納成“風、寒、暑、濕、燥、火”;那麼複雜的情志變化,被歸納成“喜、怒、憂、思、悲、恐、驚”;那麼複雜的人 體,被歸納成“肝、心、脾、肺、腎”;還有天地之間氣的運動、交錯,這麼複雜的東西,陰陽,兩個字就給駕馭了……不得了啊。
為什麼得糖尿病?因為你吃的東西太好了,你的脾胃功能運化不行了,那麼它存在裏面就形成了一種熱,為什麼古人叫消渴?因為它裏面有熱了,所以你就得喝水……消渴!所以我認為治療起來也不複雜。
田 原:哎呦,這麼煩惱的糖尿病,您這麼幾句話就給解釋了。
樊正倫:對啊,就是這麼簡單。
田 原:糖尿病讓世界範圍內的醫學頭疼,您這兒就給治好了。咱具體說說這個病……
樊正倫:糖尿病分兩類,一類是先天不足的,就是爸爸媽媽沒給你做好,沒給你這零件弄好。你的胰島素本來就分泌不足,這種病人過去就得死掉,現在由於現代科學的發展,打胰島素就能維持下去,這是現代醫學的優勢。所以說這個病是你先天的病。
但是大部分糖尿病,我們說後天得的,不是說他爸爸媽媽有這個病,他就一定會有,更主要的是因為他自己的環境出現了變化,這個糖尿病環境的變化,我個人認為,不外乎這麼三類:一類,吃出來的;一類,瘀出來的;一類,老年了,身體整個狀態下降造成的。
咱們說吃出來的,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也是現在很多人的生活狀態呀。可是,你本來是吃穀物的,你卻天天吃牛排雞腿;你應該過老百姓的日子,卻天天過著皇上的生活;所以過去皇上得的病您今天也要得,是不是?
什麼叫瘀出來的?那就是他的精神壓力太大了,情志長期處在一種不能夠抒發的狀態,自己又沒法調整,再加上熬夜,瘀久了就會化熱,就會變成火。中醫看糖尿病,就是他的臟腑裏邊產生邪熱了,而邪熱呢,又是吃出來和瘀出來的。
田 原:總的說明,人們的生活行為與規則偏離了正常軌道。
樊正倫:所以中醫說:治病必求其本。不是說你血糖高了我就給你降血糖,如果你是吃出來的,我就告訴你,早上中午吃得好點,晚上少吃點兒,別以為您天天吃得好,您就身體好,那是錯誤的理念。
田 原:說說您治療過的糖尿病患者。
樊正倫:呵呵……吃出來的,瘀出來的,老年的,我都看過,那可多了。人家西醫說糖尿病必須終身服藥,我治療的最典型的那個老頭,他現在不僅不吃降糖藥,什麼西瓜、月餅他都吃了,都正常了。(笑)
中醫與西醫最大的區別就是:每一個人和每一個人的情況不同。不可能共用一種藥。你像西醫,血壓高就用降壓藥去解決,不可以的,中醫必須因人制宜。
田 原:聽說您看過一個疑難病,晚上盜汗,老也不好,患者聞名掛了您的號,您給看了,開了霜桑葉,幾毛錢的藥,就好了。有這麼回事麼?(笑)60克桑樹葉子多少錢?這麼簡單的方子,什麼道理呢?
樊正倫:桑樹葉子打成粉,每天吃一勺,盜汗就解決了。很簡單,盜汗是“陽加于陰謂之汗”。中醫認為呢,它肺經上有熱了,桑葉它有兩個特點,桑樹的發 芽最 早,桑葉的落葉最晚,它木氣和金氣都很重,木氣和金氣本是相反的兩個性質,因為你盜汗的時候,是肝和肺兩髒的關係不協調了,所以晚上就盜汗。那好了,你用 桑葉這一味藥,既有木氣又有金氣,把木氣平下來,把金氣升上來,這汗不就止了麼?
其實從理論上來講非常簡單,但是得出這個結論很難。你聽著很容易,不就一個木氣一個金氣嗎,可是你要得出這個結論,你就要把《神農本草經》搞明白, 那麼《神農本草經》裏雖然就這麼幾句話,你一定要瞭解它根本的道理,如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你就不敢用,就這麼一個道理。
我們的中醫其實有很多這樣的方法,都是非常簡單的,這些方子它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調整和改善的是人的狀態。它起到了這個作用。這個“機”不是機理,而是它那個開關,那個扳機,你把這開關一動,他就好了。
田 原:四兩撥千斤。聽說很多人,包括外國人都來跟您學習,還“企圖”抄回去您的方子?
樊正倫:(笑)很多外國人來學,來抄方子,我說抄方子就像把那一棵樹上的樹葉一片一片摘下來放到筐裏,這個樹葉在我手裏頭是活在樹上的樹葉,我想動 哪兒片 樹葉,那片樹葉就動。當你把樹葉一片一片摘下來放在筐裏的時候,開始還有型兒,說這病來了我用老師這方子,那病來了用那方子,三年以後,就什麼都沒有了, 因為這個樹葉長在樹上的時候,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你不在根本上下功夫,你就等著樹葉結果(笑)……

中醫名家樊正倫訪談系列之十
生活處處有中醫---中醫名家樊正倫訪談系列 之 十
文:田原
全世界投入大量人力、財力,近170年間,研究了七千多種西藥,而至今還在應用的不過就幾百種,大部分用不了,為什麼啊?因為細菌變異的太快了,再 也不怕它了(笑)。而中醫呢,兩千多年前的中藥現在還有效,為什麼?因為它從來沒想殺死誰,它要求以和為貴,你只要不侵犯我們人類就行了。
田 原:聽您講中醫文化很過癮!(笑)您四十多年的從醫生涯中有突出的體會嗎?給我們講講。
樊正倫:太多了,不用說典型,就拿感冒來說,中醫分風寒感冒、風熱感冒,——當自然界是風寒的環境,你體內也是風寒的環境,那麼你的身體就給了致病因數一個發展的條件,你就成了易感者。
比如在SARS來到的時候,為什麼西醫認為沒有辦法?因為第一不知道它是誰,它表現的症狀像肺炎,但又不是常規的肺炎桿菌,常規武器——抗生素無效;第二不知道誰會被感染;第三,感染上以後不知道誰會死……一大批一線的醫務人員就倒在那兒了。
我 們分析一下SARS產生的環境和條件是什麼?大家都知道北京的春天是一個多風的季節,我們好好想一想,2003年的三月到五月,一次沙塵暴都沒有,那一 年,按照中醫的運氣年,是以寒濕為主的一年,同時,三月到五月正好是寒、濕、熱這三個條件共存,是SARS病毒發展的環境。如果你的身體也是寒、濕、熱共 存的話,那你無疑就是易感者。
為什麼?因為非典和流感不一樣,流感是以風為主,“風者善行而數變”,這時候我們要戴上口罩,因為流感是以風熱或風寒為主,這個病毒喜歡這種環境,它就跟著風走了,就非常容易傳染。所以每次流感來的時候,北京計程車司機的感染率是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再看看SARS來的時候,北京計程車司機的感染率是零,為什麼?因為三月到五月的時候,汽車窗戶成天都開著,這個時候,風就是最好的去濕劑。寒、濕、熱,只有這三個條件共存,SARS能發展起來,去掉一個重要的條件——濕,它就無法生存了。
我們回過頭去想想,非典時期,只要進醫院就能看到工作人員在拖地板,唯恐那地上不乾淨,能不濕嗎?已經寒、濕、熱的環境了,你還擦地,還戴這個口罩,反而又製造了一個小濕熱的環境。
田 原:聽張堂主說,SARS期間您不僅沒有戴口罩,而且每天照常上班,除了知道自己的體內環境,還是有點防範措施吧?
樊正倫:我天天上 班,也不戴口罩。兩粒“銀翹解毒丸”化成水,一粒“霍香正氣軟膠囊”,吃完我就上班去。大環境我改變不了,但是我自己體內的環境我能改變,只要不讓寒、 濕、熱三者共存,這個致病因數對我就毫無辦法。“銀翹解毒丸”中的雙花、連翹、淡竹葉是清熱的;荊介、薄荷、淡豆豉是散寒的;霍香正氣裏面的蒼術、生半夏 是去濕的。我吃完這兩種藥,我體內就沒有寒、濕、熱三種條件了,我怕什麼呢?所以整個SARS時期,我們平心堂一天都沒有停過診,我天天都在接待病人。我 也不是不怕死。(笑)
田 原:(笑)所謂大道至簡。很多疾病看似很複雜,其實究其根本非常簡單。
樊正倫:我們說大的流行性疾病,像SARS、禽流感……一定是自然界給了這個致病因數以發展條件。這種環境和條件存在的本身就不是局部的,正是因為 它的普 遍性,所以就變成了瘟疫,就有了很大的傳染性。西醫是不是科學?也是科學。當SARS病毒來的時候,西醫首先要研究這是什麼病毒,因為只有把這個研究明白 了,西醫才能夠找到他的武器。
西 醫治療的理念跟他們打仗的理念是一樣的,伊拉克亂了,我就把薩達姆打掉,一個薩達姆倒下去,千百個薩達姆站起來,更完了。(笑)因為他不知道“薩達姆” 產生的環境和條件。在SARS來到的時候,我曾經跟他們說過,在人類發現細菌病毒的一百年中,SARS是我們看到的一次爆發現象。在這次爆發之前,它之所 以沒有找到發展的時機,是因為大自然沒有給它生存的環境和條件。一直到了2003年那一段時間,廣東和北京正好具備了SARS病毒發展的環境和條件,所以 它就發展起來了。
如 果從這個角度來看,中醫隨手撚來全是藥。大自然賦予中藥各種不同的顏色,有綠色、有黃色、有紅色……不同的顏色代表了不同的偏性。關鍵的是什麼?一個好的 醫生能用藥的偏性糾正人體的偏性,把你被打破的平衡調整過來。所以我有時候常說,你們外國人沒進來以前呀,活在中國的細菌病毒比外國活的輕鬆,因為它不 會緊著變異啊(笑),你老想殺死它,不變異它怎麼活下去啊?大自然沒讓它死,它就要千方百計地活下去。
從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發現抗生素到現在,全世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研究了七千多種西藥,而現在臨床上 還在使用的西藥不過幾百種,其中還在應用的抗生素不過就十幾、二十種,大部分用不了了,為什麼啊?因為細菌變異的太快了,再也不怕它了(笑)。而中醫呢, 兩千多年前的中藥現在還有效,為什麼?因為它從來沒想殺死誰,它要求以和為貴,你只要不侵犯我們人類就行了。當我用藥物把你身體的狀態調整到最好,不適合 致病因數在我這兒發展了,它對我又有什麼威脅呢?

中醫名家樊正倫訪談系列之十一
生活處處有中醫---中醫名家樊正倫訪談系列 之 十一
文:田原
中醫認為:象中必然有數,也就是象數學問。說起來很簡單。一開門兒,進來一老太太,你一看她,就說了,六、七十歲吧;進來一個小姑娘,你一看,也甭問她,十七、八歲。象的後面就帶著數呢,這就是:觀其象知其數,因為她長到什麼年齡的時候就得是什麼狀態。
田 原:現在很多中醫,就是拿著那個化驗單看病。您和他們大不一樣。(笑)
樊正倫:我不是依靠化驗單,因為化驗單是為西醫的診斷和治療做準備的。我看病的時候,你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你生在什麼年份,你是下苦力的,你還是 知識分 子,我必須瞭解這個背景,因為是這三個環境決定了你的病。我只有瞭解了這個背景,我才能夠做到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
田 原:這樣看下來,療效就很突出?
樊正倫:對。《黃帝內經》裏講:“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什麼意思呢?因為中醫是以天、地、人作參照系的,我給你號 脈也 好,看舌象也好,我看的是狀態。就是在你這個年齡段,比如你告訴我你42歲,那麼在我腦子裏反應的,不是你活了42年,而是你在35歲到42歲的這一段裏 面,《黃帝內經》講了,這一段的女同志,她正常的狀態應該是什麼,你和正常狀態之間有什麼區別。所以中醫看的是人,看人的狀態,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田 原:孫悟空再有本事,逃不出如來的掌心。古代中醫怎麼看病,您就怎麼看病。(笑)人是自然界的產物,必然依據自然探討人的問題。這就是中醫天人合一的理論。
樊正倫:對。古代中醫怎麼看病,我就怎麼看病。(笑)還只是拾古人之余唾。古人說:望而知之謂之神。中醫認為:象中必然有數,也就是象數學問。說起 來很簡 單。一開門兒,進來一老太太,你一看她,就說了,六、七十歲吧;進來一個小姑娘,你一看,也甭問她,十七、八歲。象的後面就帶著數呢,這就是:觀其象知其 數,因為她長到什麼年齡的時候就得是什麼狀態。
我 給北大的學生們講課,他們問中醫、西醫有什麼區別,我說最簡單的說,咱夏天買西瓜,想買一個好瓜,你把那瓜拿起來,不管你會不會,拍一拍,聽一聽,看看樣 子,看嘛呢?對瓜望、聞、問、切。對不對?我說如果一個很有經驗的老瓜農,都不用拍,他一看,他就告訴你,這瓜是生的,那瓜是熟的,為什麼?觀其象,知 其數。因為他天天在那裏看瓜,他知道。西醫怎麼辦,要不就切開,要不就從根那兒抽點水,從上面抽點水,再從中間抽點水,到實驗室化驗一下。(笑)然後告訴 你,這是熟的,這是甜的。你要問他是砂瓤還是肉瓤,那得用X光照一照。老瓜農不用,他把它的產地弄明白,把今年的氣候弄明白,他就敢告訴你,這瓜就是沙 瓤,這就是中醫和西醫的區別。(笑)
那麼你說一個好的中醫看的是什麼?你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不懂人事,怎麼能把這病看好呢?所以我覺得,西醫在治病,中醫在治人。
田 原:西醫依靠指標治病,而人不能完全靠指標活著。
樊正倫:對啊,人為萬物之靈。因為指標只是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裏反映你的狀態,當你覺得不舒服的時候,不管西醫檢查沒檢查出來,這時候你都需要加以調整。
我 們說現代西醫發達,但對生命的認識還差得很遠,因為生命不可能象機器似的能夠重新組合起來,而我們中華民族的中醫學的很多理論與認識,都是從人類生命過程 中提取出來的。比如說:喜、怒、憂、思、悲、恐、驚對五臟的損傷,這對西醫來講沒法理解,大怒傷肝,這肝和怒有什麼關係啊?
田 原:這是中醫藏象學說裏面最為精華的理論。
樊正倫:對。中醫的藏象學說,是把人和自然看成一個整體。比如說春天裏,很多人愛發脾氣,為什麼?有好多女同志來看病,告訴我說半夜一點鐘到三點鐘左右准醒過來,為什麼?西醫講不出道理,中醫完全能講出道理。
春天的時候人的氣血從內臟往外走,肝是藏血之髒,人呢,白天的時候陽氣行於外,晚上你睡覺的時候陽氣上哪兒去了?陽氣歸於內,歸於哪兒,歸於肝。肝 是藏血之髒,陰陽和就睡著了。如果你肝血不足了,尤其女同志更明顯,月經的時候,她的血往下行,肝血不足,這時候人就會煩躁。
春天的時候,本來氣血在裏面存得很好,這時候它開始往外走了,肝血也不足了,你睡覺的時候,陽氣回去了,晚上1點到3點是肝經旺盛的時候,肝經一旺,把陽氣推出來,你就醒了。到五點多鐘,肺氣旺了,你又睡著了。
田 原:如果國人像敬仰國學那樣敬仰中醫學就好了。真是很遺憾。其實這些現象,我們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存在。只是我們太懵懂,更不會去思考中醫的天人合一問題。看來現代人病出有因,不瞭解大環境,更不尊重自己體內的小環境。
樊正倫:因為現代人是依據西方人的生活規律的,西方人不研究這個,西方人一天吃三頓飯。我只能要求年輕人什麼呢,早上和中午吃的好一點,晚上儘量吃 的少一 點兒,女同志28歲以前,男同志32歲以前,你不用遵守這個規律,因為你自己的代謝非常快,男同志過了32歲,女同志過了28歲,你就要注意一點兒了,因 為早上和中午是陽氣最旺盛的時候,人和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你自身的陽氣,就是脾胃的運化之氣,這時候你吃了食物,它就能化生成氣血,到晚上了,自然 界的陽氣不足了,你自身的陽氣也不足了,吃進去以後,它不會化生成氣血了,代謝不出去,就成了多餘的產物,中醫叫“痰濕”,歲數大一點你會發現,晚上要吃 得特好,吃了肉,早上起來就會有痰,這痰從哪兒來的,就是代謝緩慢的結果。
所以我們人啊,在大的環境中要按四時來生活;小的環境中,一天就是一個小的四時,你要在小的四時裏調整自己的規律。
現 在很多人不研究這個規律,該睡不睡。很多上夜班的同志,為什麼得脂肪肝?因為晚上他老上夜班,夜裏11點到1點是膽的功能最好的時候,1點到3點是肝的功 能最好的時候,肝膽是脂類代謝的重要臟器,這時候你還處在興奮狀態,血都在這兒(指腦部),肝膽這兒就處在相對缺血的狀態,久而久之,你的脂類代謝就不 好了,脂類在體內沉積,你不就變成脂肪肝了麼,我給解放軍報做過5年的保健醫生,他們那些常上夜班的人,儘管飲食也很清淡,人也瘦,但他就是脂肪肝兒,從 哪兒來的?他不是吃出來的,是生活習慣累積而成的。
田 原:真得給這些夜貓子生活的人說道說道了,您病了不要緊,指不定給家庭,親人,國家帶來多大的負擔呢!熬著、賺錢、看病——再賺錢、還得熬……整個一個惡性循環。其實要想健康,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樊正倫:再給你講一個小例子:小孩子的腹瀉分好多種,有一種腹瀉,就是小孩消化能力弱,脾胃的生髮力量弱。小米煮出的油是小米最精華的部分,它的最 主要作 用是益氣健脾,小米是黃色的,它入脾胃,真正好小米不能把油熬灑了,油要灑出去了,它那米就沒有作用了,它最精華的部分就在那。
小米本身就是溫性的,它在任何貧瘠的土地上都能生長,它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你看八路軍傷患靠什麼養好?小米粥,為什麼從南到北女人生孩子都要喝小米粥,就 因為維持人的生命不僅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